离中考只有三个月了。孟冉秋的成绩自从初二期末得了全级第一后就再也没下来过,不出意外,考上颍河一高是妥妥的了。
杜丽丽也考到了全班前五名,两人约定一起读高中读大学。
正当同学们紧张准备,迎接中考时,天降惊雷。镇政府下通知,逍遥一中因建新的教学楼,每个学生需交纳二百四十元的建校费,才能继续就读。一个月内不交纳的,将勒令退学。
逍遥一中的校舍是旧砖房,因屋子老旧,窗户也没有玻璃。天冷的时候,糊上塑料,天热的时候揭掉,采光不好,影响同学们读书。
在周围村镇一个个建新教学楼的影响下,逍遥镇准备把全镇的最高学府也建座三层的教学楼。可镇上的财政款不够,便让上学的学生掏剩下的建校款。
二百四十元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可对于上初三马上毕业的学生们来说,则又有不同的意味。
“现在建楼,说暑假建好,我们交了钱也住不上,为什么让我们交钱啊。我们一年的学杂费才二百多块钱,一下子让我们交这么多。”许多同学在下面嘀咕。
可嘀咕归嘀咕,镇政府的命令如尚方宝剑,班主任陈文才天天在教室转悠,让同学们交建校费。语文老师卢三友平时批评时政,此时也只有叹气,让同学们不要因为这些钱而失去了升学的道路。
三周后,本来七十多位学生的教室只剩下了四十来个人。
离最后交纳的期限还有一周,杜丽丽愁眉苦脸道:“我爸说交了钱要是能考上就罢了,要是考不上,不是白交了吗?不想让我交。”
孟冉秋看着空了半截的教室有些黯然,那些走的同学大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还在读的要么是学习不错,觉得有希望考上学,要么是家里不缺那二百四十块钱。
杜丽丽的成绩考上颍河一高有些悬,但考上颍河二高毫无问题。可杜丽丽的父亲觉得上高中了还要上大学,将来还要一大笔钱,不想让女儿考高中想让她考中专。此时的中专还包分配,分数因此比高中要高些,以杜丽丽平时的成绩有些不太可能,因此家里不想掏那二百四十块钱。
孟冉秋的稿费平时都由刘兰芳保管,这次额外交的建校费让孟军义唠叨了半天,但因是孟冉秋自己挣的,他尽管不乐意,却不好多说。
要是自己这一年没挣这些稿费,是不是就如杜丽丽一样,为能不能上学而忐忑不安?
☆、编辑老庄
在不交建校费就退学的最后限定期,孟冉秋和杜丽丽一起交了二百四十元。孟冉秋开始要帮杜丽丽交,杜丽丽的母亲知道了,有些不好意思,劝说杜父把钱给了女儿。
初三最后的两个月,大家一边在旧教室里上课,一边看着操场上挖地基,教学楼一层层的建起来。许多人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苛政猛于虎的事在任何朝代都有,孟冉秋清楚许多官员捞钱的伎俩。她没有时间为这二百四十元伤春悲秋,除了学习,她正准备写本书。
起因是她的责任编辑老庄最近从杂志社跳槽,去了京城的一家出版社。老庄喜欢孟冉秋干净清丽的文笔,问她想不想写一本关于女性的小说。
孟冉秋答应了。她想起自己上世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外表光鲜实则抑郁的中宫生活,为新书起名《皇后之悲》。老庄收到她写的大纲内容后,大为赞赏,让她快些写。因此孟冉秋闲时便写上一段。
时光如水一般流过,炎热的夏季到来,在孟冉秋的臀部上生了十来个坐疮后,中考到来了。
孟冉秋自来到这个世界,还从未踏出过逍遥镇一步,因此对去颍河县考试新奇至极。
参加中考的学生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带领,每人交了二十块钱的住宿费和车费,然后坐着闷罐子车,来到了离考点有半个小时路程的一家破旧的宾馆里。
宾馆临着国道,汽车如穿梭的箭一般来来往往。孟冉秋有些看呆了眼。
在逍遥镇,汽车是个稀罕物。每次路上有汽车经过,都会有一群孩子追着跑。而这里,离逍遥镇不足四十里的地方,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更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
读书、走出去,像许多渴望进入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孟冉秋下定了决心。
中考完,学校放假了。
今年,在孟冉秋的要求下,刘兰芳没再种经济作物烟叶,因此孟冉秋也免除了去年所受的苦累,开始全心写《皇后之悲》。
加上她前面闲暇时写的半本,不到一个月,她便写完了全本书。她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寄给了编辑老庄。
这时,中考成绩也下来了,孟冉秋考了全县第一,语文成绩满分,顺利考上颍河一高。这一年,逍遥一中同时考上颍河一高的学生有三人,另两名是男生。有两名女生考上了中专。
杜丽丽的分数线离颍河一高差了两分,她如果想上一高,要额外交三千元的费用,她接到了颍河二高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之前的三年,除了两名考上中专的学生,逍遥一中只有一名男生复习了一年才考中颍河一高。因此,今年的中考成绩让逍遥一中的老师们兴奋至极。尤其是班主任陈文才和语文老师卢三友,中考第一名是他们班的,语文成绩唯一的满分也是这个班的。逍遥一中一下子在全县出了名,县电视台专门派记者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