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馄饨皮跟擀面条的步骤几乎一样,不过馄饨皮要更薄一点。
之前去超市买料的时候,徐拙差点买鸭蛋和成做竹升面和云吞用的鸭蛋面。
但是想想操作的难度,再加上他不是很喜欢吃那种硬皮的馄饨,所以才选择放弃。
另外徐拙不想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总有种预感,以后说不定会遇到老家的味道的支线任务,所以等那时候再做竹升面和云吞,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虽然老家的味道奖励都很一般,但是蚊子腿也是肉啊,系统这么小气,这些奖励都得争取不过,不然想成为大厨谈何容易?
面皮越擀越薄,差不多有三毫米的时候,徐拙停了下来。
他把面皮均匀的卷在了擀面杖上面,然后拿着菜刀把擀面杖的面片切开。
说是切开,其实是划开的。他顺着擀面杖把面片从一头划到另一头,擀面杖上面卷着的大面片瞬间成了大小均等的长条形面片。
将这些面片整理好,徐拙拿着菜刀,按照宽度切成正方形的面片。
把那些不规则的挑出来之后,剩下的这些就是包馄饨的面皮。
接着,徐拙把肉馅儿从冰箱中拿出,开始包馄饨。
馄饨的包法分为好几个流派,每个流派的造型都各不相同。
常见的有花莲馄饨、港式云吞、温州馄饨、元宝馄饨、草帽馄饨和四川抄手等分类。
徐拙现在只会元宝包法。
这也是包馄饨的步骤中,最好学的一个。
他拿起一片馄饨皮摊在手中,在馄饨皮中间放上肉馅。
接着把馄饨皮从中间对折捏紧,再下面两个角捏在一起。
一个完美的元宝馄饨就做好了。
这种方法比较好掌握,反而那种云吞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却讲究经验。
不管电视还是现实生活中,云吞都是最快捷的包馄饨的方法,一手往馄饨皮中放肉馅,另一只手稍微一抓,一个云吞就包好了。
曾经舌尖热播的时候,徐老板也兴致勃勃的做过几次馄饨,用的就是云吞的方式,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要么抓错位置把肉馅挤出来,要么面片没捏紧,最后做出来成了一锅面片汤。
开始包的时候,徐拙把冷冻室里的两块搁板拿出来,清洗一下擦干,在上面铺上保鲜膜。
把包好的馄饨放上去,放满一板就放进冰箱里冷冻。
等下一板包好的时候,之前冰箱里的那一板馄饨已经被冻结实。
冻好的馄饨徐拙直接装到了一次性的食品袋中,保存在冷冻室,这样能一直让馄饨保持鲜嫩的口感。
就这样一边做一边冻一边装袋保存,等徐拙把馄饨皮全部用完的时候,冰箱里已经冻了满满一抽屉的馄饨。
夏天这样做是最省心的,什么时候想吃直接从冰箱里拿出一袋子下锅煮就行了,非常方便。
馄饨皮用完之后,还剩下一些馄饨馅儿没用完,徐拙准备等会儿掺到汤包的馅料中。
休息一会儿,徐拙把皮冻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然后开始和做灌汤包子的面。
灌汤包子的面跟烩面手擀面的和法都不同。
和这种面有个专用的名词,叫三硬三软。
三硬三软指的是揉、摔、醒的三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面要揉三次、摔三次、醒三次。
这种做法,跟烩面的三揉三醒很相似,不过比烩面多了个摔的过程,面团经过摔打,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筋性。
通过三硬三软,可以使面皮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
这也是汤包的秘密所在,没有好的面皮,再好的馅料也发挥不出美味的作用。
徐拙把面和好,揉完一遍之后盖上湿布,开始醒面。
这会儿他闲着没事,开始窝在客厅的沙发上玩手机。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看一些美食方面的教程啥的。
这个三硬三软很耗费时间,这么不停地揉面摔面醒面,徐拙等做好之后,一下午时间也过去了。
也幸好他掌握了和面技能和揉面技能,不然光这个汤包的皮就能把他难为死。
现在徐老板越来越觉得系统给的技能给力了。
一个和面,一个揉面,和一个擀面,让他面对绝大多数面食的时候都能轻松应对。
汤包在南方北方都能见到。
比如跟林平市一河之隔的汴梁城,灌汤包子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街上的包子店一家挨着一家。
当地人还专门为吃汤包编了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去汴梁城旅游的人,几乎都会品尝一下这源自宋朝的美食,包括徐老板,以前也专门跑过去吃过。
而在江南地区,汤包更是被做出了各种花样,比如于可可家所在的扬州城,繁多的汤包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而且江南的汤包不光有蒸包,还创造性的发明了新的做法——生煎。
生煎的做法类似水煎包,但是做法更为讲究。
外皮底部煎得金黄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和香葱,咬一口满嘴汤汁,外皮酥脆,把江南人的精致演绎得淋漓尽致。
广式早茶中虽然没有汤包的身影,但是那咬一口就汁水丰盈的各类蒸饺,跟汤包颇有同工异曲之妙。
下午五点时候,徐拙揉完面盖上湿布,揉面的过程终于结束,这面团再醒一次就可以擀皮做包子了。
不过做之前,他得联系一下,看看大家都什么时候回来。
不然包早了,这玩意儿可没法存放。
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