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事实力强弱排名,朝鲜似乎从来都不在强国的范围之内,无论是曾经军事入侵过朝鲜的日本、清国,还是先后被朝鲜视为保护伞的大明和海汉,这些国家任意挑一个出来,其军队都不是朝鲜所能匹敌的对手。
而朝鲜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对这样的现状满意,长期以来都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壮大本国的军事实力,只是一直都不得其门而入,直到海汉表示可以为朝鲜代为培训军事人员,并协助朝鲜组建战斗力更强的新式军队,这才让其看到了改变现状的一丝希望。
但这种来自海汉的军事援助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成效,朝鲜人对此也并无确信的把握,加之派遣军事人员到海汉留学的相关费用十分昂贵,所以首批来三亚受训的朝鲜军人也只有十几人。
倒是李凒到了三亚之后,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海汉为盟友培训军事人员的情况,才对这种操作模式有了更多的信心。毕竟在朝鲜之前已经有了许多的成功范例,既然别国能够从这种军事合作模式中获益,那么朝鲜当然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段来壮大自身的军事实力。
李凒数数这批军官抵达三亚后受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按预定的留学计划,留学人员在三亚的学习时间便是以一年为限,如今眼看还有两个月左右便到了。到底安道石这批人在海汉受训的效果如何,能力是不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受训人员的水平,也的确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做衡量。
李凒原本是对这批人的训练效果很有信心,毕竟这些人都是从军中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只要海汉人愿意传授他们真本事,那一定会让他们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但刚才听了安道石的自述,似乎对这次大比武并无必胜的把握,这也让李凒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家的军事实力。
在海汉所构建的多国军事同盟中,朝鲜只是后来者,在此之前早就有多方派出的军事人员在三亚受训了。像安南和福建许氏这种老牌盟友,更是每年都委派一批军官到三亚受训。跟这些势力相比,作为朝鲜第一批受训人员的安道石等人,在对地理环境和海汉军事体系的适应能力上都必然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意识到这一点的李凒,才慢慢明白了为何安道石的表态极为谨慎,朝鲜在这种军事技能比武中几乎毫无优势可言,想要在校场上战胜其他对手可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
一想到自己先前所承诺的犒赏可能根本就发不出去,李凒也不免感到有些丧气,要是能早点想明白,不如刚才把赏格再提高一些,也能让自己显得大气一点。
安道石离开李凒住处之后便径直返回鹿回头的陆军学院,先去消了假,然后将李凒的答复告知校方,确认朝鲜学员将会参加这次的大比武。
在办完这些手续后,他回到营房,将世子的决定告知了其他同伴。这些朝鲜军人也早就料定了最终还是会参加大比武,所以对于李凒的决定没有丝毫意外。不过李凒所承诺的封赏,倒也引起了小小的讨论,毕竟对于他们的大部分人来说,五百两白银都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更何况还有御前校尉这种特殊职位。
就连一向较为稳重的安道石,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只不过这朝鲜军人都清楚要在大比武中拔得头筹是何等困难,所以对于李凒给出的赏格,大伙儿也只能先集体眼馋一下,至于能不能争取拿到,那就没人能有十足的把握了。
他们在开始接受训练后不久,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和别国学员的差距所在。海汉军方对外国学员的进行培训的内容大致相同,而别国军队早就开始效仿海汉的军事体系,这些学员在来三亚之前就对海汉的军事制度和军中环境有所了解,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朝鲜学员。
而且同样的训练内容,朝鲜学员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但别国学员却大多在来三亚之前就已经在自家军队中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了,在受训过程中的进展就大大快于朝鲜学员。
所以客观上来看,朝鲜学员在同期受训人员中属于吊车尾的一批人,哪怕他们中间可能有一些人在个别训练科目上的表现还算过得去,但整体而言的确是与别国受训人员有着明显的差距。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比武,他们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不被吊打就算不错的结果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想法,安道石肯定不敢主动上报给李凒,他也只能鼓励同伴们尽力而为,不要在世子面前丢脸。
八月出版的第一期海汉时报上,以国防部的名义公开宣布了举办第四届外军留学人员军事技能大比武的消息。虽然过去已经办过了几届大比武,但都是由军方在悄无声息地操作,只有一些受邀嘉宾才知道具体的安排,而在官方报纸的平台上公布消息,这其实还是第一次。
李凒来三亚的时间尚不足一年,就算看到报纸上的消息,也不会察觉到这与往年的情况有什么差异。但一些有心人就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暗自揣摩海汉今年高调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李兄,今年这大比武活动,军方还特地登报告示,你觉得其中有什么深意?”
在三亚城区的某处酒楼内,苏克易放下刚刚到手还带着油墨味道的报纸,对李奈提出了问题。他前几天在码头交接货物的时候便想约李奈吃饭,怎奈对方事务繁忙,约了两三天才终于得以成行。
这报纸是刚才他到这处酒